【第五北师大版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10 13:37

第一学期单元教案及课时教案

每周

第 1-2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10 课)

任何

科长

教学办公室主任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知识

1。掌握10以内数字的顺序和大小,理解10以内数字的含义; 2.初步了解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含义。

基本

技能

1。能正确数出10以内的物体数量,并能读写0到10的数字。

2。可以用0到10的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或事物的顺序。

3。初步感受到“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体验数学的乐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

小时

观点

班级

小时

学习

标记

课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内容

预备班

可爱的校园

幸福的家

练习课

玩具

练习课

小猫钓鱼

练习课

静止的

练习课

课程目标

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Δ※让学生初步学会数数;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教育。

Δ※掌握10以内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初步了解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含义。

Δ※ 进一步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洞察相应的思想和象征意识。

Δ※学习写1到5的数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分类意识。

Δ深化和巩固从1到5各数字的书写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渗透猜测意识。

Δ理解0的含义,※掌握0的写法。

Δ巩固如何书写0,※初步体验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Δ※学习写6到10的数字;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一对应的意识。

Δ※ 加深巩固数字6到10的书写; ※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Δ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以内的物体数量,能读写1到10的数字。掌握10以内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初步理解基数和基数的含义序数。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养成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能够写出1到10的数字,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1。在数数和读数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操作,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数字的含义。

2. 让学生玩排队游戏,帮助他们理解数字不仅可以代表数量,还可以代表顺序。

3、学习写数字时,可以要求学生一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不要急于求成,强调学生正确的读写习惯。

(注:Δ表示课程重点;※表示课程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计划

每周

第 3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二单元《比较》(5课)

可伦

叶艳梅

截面组

主要的

舒建梅

教学办公室

主要的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在理解身高、体重、长度等术语含义的基础上,还可以理解“>”、“=”、“<”等符号的含义。

基本

技能

1。通过比较具体数量的活动,了解“>”、“=”、“<”等符号的含义,并学会用符号表达10以内数字的大小。

2、体验比较物体的大小、数量、高度、长度、重量等实际操作或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比较方法,初步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力、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人们描述或倾听自己的思维过程的交流活动中,认识到学习有秩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倾听的重要性。

课程

小时

划分

班级

教学

目标

课程内容目标

1 动物乐园Δ※初步学习如何比较大小和数量,认识并理解“>”、“=”、“<”的含义,学习用符号表达10以内数字的大小;

在计数和比较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初步体验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练习课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最大和最小、最大和最小、大于和小于和等于的含义,※巩固用符号表示较大物体尺寸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沟通和推理能力。

3 高度Δ ※通过比较物体高度的活动,学生可以掌握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度关系,感受高低之间的差异。

相对论,体验比较物体高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渗透助人为乐的教育。

4 练习课 Δ※接触现实生活,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高度,※初步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5重量与重量Δ※通过“说它”、“掂它”、“掂它”的活动,逐步加深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和理解,掌握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数量的比较活动,了解“>”、“=”、“<”等符号的含义,并学会用符号表达内部数字的大小10.

2.通过实际操作或数学思维活动,例如比较物体的大小、数量、高度、长度、重量等,学习如何进行比较。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1、理解“>”、“=”、“<”等符号的含义,学会用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字。

2、学习“比较”方法,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决难点

方法

1。用《动物乐园》等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比较物体的大小、高度、重量,帮助学生理解“>”、“=”、“<”等符号的含义,学会如何比较和使用符号表达事物10以内的数字大小。编一些儿歌,帮助学生识别“>”、“=”、“<”等符号。

(注:Δ表示课程重点;※表示课程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计划

第 4-8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整理与复习(一)》《大家来锻炼》(20 课时)

可伦

赖伟华

科长

舒建梅

教学办公室主任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1。初步感知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理解加法和减法在特定情况和活动​​中的意义;

3、能够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本

技能

1。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四种算术运算的含义。 2. 经历与其他人就他们的算法进行交流的过程。

3、能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和表格乘除法,并能口算100以内加减法。

班级

小时

观点

班级

小时

学习

标记

课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号

18

19

20

内容

有多少支铅笔

有多少辆车

采摘水果

小猫吃鱼

练习课(1)

猜谜游戏

跳绳

可爱的企鹅

练习课(2)

练习课

分苹果

练习课

在操场上

练习课

搭一程

练习课(3)

练习课

组织和审查(1)A

组织和审查(1)B

大家都来锻炼身体

课程目标

Δ理解情境中加法的含义; ※正确列出、阅读和计算加法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Δ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列出不同的添加公式。

Δ※ 灵活列出不同的加法公式,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

Δ※ 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理解数字为“0”时减法公式的含义,熟练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减法。

Δ※巩固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和理解,复习对数以内数的理解,熟练掌握5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Δ让学生学习“6”。 “7”加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Δ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8”和“9”的加法和减法,口头正确计算“8”和“9”的加法和减法,并能够表达计算公式的含义。

Δ※能够熟练有序地写出8 9 的加减算式。

Δ巩固9以内的加减法。 ※计算灵活熟练。

Δ※培养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Δ※学习10的加法和减法并了解如何制作10。

Δ※学会用十种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效率。

Δ※解决谁比谁多(少)的简单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Δ※理解比较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Δ※ 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知道连续加法、连续减法、混合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并运用连续加法和连续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Δ※能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正确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Δ※通过综合练习,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Δ※ 将10以内的加法公式整理成表并发现规律,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法。

Δ整理减法表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减法。

Δ※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教学

重点和难点

Δ1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能够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 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 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并解决问题; 3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疑难问题

方法

1 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必要性;

2注重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

3 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注:Δ表示本课重点;※表示本课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计划

每周

第 8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四单元

《分类》(3 课)

可伦

邱小青

部分

主要的

舒建梅

教学办公室主任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在活动中了解分类的思想,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同一标准下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基本

技能

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自定义的标准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初步养成有序组织事物的习惯。

2.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课程

小时

观点

班级

小时

学习

标记

课程内容目标

1 整理房间Δ※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初步养成有序整理事物的习惯。

2 练习课Δ※让学生学习根据给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渗透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的教育。

3.整理书包Δ※让学生学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同一标准下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 实践课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对简单的几何物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初步养成有序组织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2、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同一标准下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活动结果的多样性。
解决难点难点

方法

1。教学中,让学生对水果、男孩女孩、桌椅、几何图形等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使学生学会对几何物体和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了解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确定性不同标准下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柜,亲身体验分类的过程,互相交流整理方法,初步养成有序整理物品的习惯。
(注:Δ表示课程重点;※表示课程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计划

每周

第 9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5 课)

可伦

叶艳梅

部分

主要的

舒建梅

教学办公室

主要的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知识

1。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含义;

2、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和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基本

技能

1。能够判断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和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

班级

划分

班级

教学

目标

课程内容目标

1 前后Δ让学生初步体验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Δ※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2 实践课Δ※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3 上下 让学生体验上下的含义和相对位置关系。 ※学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4 练习课Δ※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下的含义和相对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的关系和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5 左右 Δ※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Δ※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左右的含义和相对性,※学会如何确定物体的左右。

6.实践课Δ※让学生初步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含义;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和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2、能够判断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能够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决难点

方法

1。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如就座、排队、乘公交车、上下楼梯等,帮助学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含义和相对位置;

2.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适时进行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表达前后之后,上下,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左右的相对位置。

(注:Δ表示课程重点;※表示课程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计划

每周

第 11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6单元《认识物体》(5课)

可仁

赖伟华

截面组

主要的

舒建梅

教学办公室

主要的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认识并认识这些几何名称。

基本

技能

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能够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班级

划分

班级

教学

目标
课程内容目标

1 物体分类Δ※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并能够识别它们。

2 你说我放Δ※巩固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3 单元复习 Δ※综合运用所学的“认识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发展沟通和应用能力。

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要点: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几何名称。

2. 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难点: 1、听名称,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善于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识别物体及其特征。

2、设计分点、识别、匹配、计数等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眼、耳、口、舌等感受器来体验。

(注:Δ表示课程重点;※表示课程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计划

每周

第 12-15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七单元《加减法(二)》《整理与复习(二)

(20课时)

科任

邱小清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

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

2.     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学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基本

 

技能

1.     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     初步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课时

划分

课时

教学

目标

课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内容

捆小棒

 

练习课

 

搭积木

 

练习课

 

有几瓶牛奶

 

练习课

 

有几棵树

 

练习四

 

买铅笔

 

练习课

 

飞行表演

 

练习五

 

美丽的田园

 

练习六

 

整理与复习(二)A

 

整理与复习(二)B

目标

Δ※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让学生认、读、写11—12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Δ※巩固学生的数位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地理解数位概念。

 

Δ※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Δ※练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的减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Δ※让学生思考“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Δ※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Δ※学习掌握“8+?“的进位加法。同时可以利用主题图进行环保教育。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培养。

 

Δ※训练学生计算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Δ※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情和独立性。掌握自己的计算方法。

 

Δ※进一步用实物操作,巩固计算过程。学会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Δ※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Δ※引导学生找规律,写出得数,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Δ※通过情境,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Δ※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

 

Δ※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学会按照某种规律进行排列。发现加法表的规律

Δ※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的复习整理,学会按照某种规律进行排列。发现减法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

重难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学习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重难点

的方法

1、  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注: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周次

第16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4课)

可伦

叶艳梅

截面组

主要的

舒建梅

教学办公室

主要的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根据生活经验学习看钟,能够读整点和半点,并认识到整点已经过一点或快到整点了。

基本

技能

1 整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能够认识时钟,了解24小时计时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班级

划分

班级

教学

目标

课程

1

2

3

4

内容

小明的一天

练习课

小芳的早晨

练习课

目标

Δ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读时钟,学会读整点和半点。

※ 培养观察力和沟通能力。

Δ※ 进一步学习整小时、半小时,结合日常生活练习,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Δ※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读过去的一小时和一小时,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时间的四种读法。

Δ※巩固对四种读数的识别:过了一点点和一点点之前。

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学要点: 1、能认读整点、半点、整点、半点。

​​​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难点: 1、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正确读出整小时和半小时。 2. 能够使用时钟正确判断何时过了一小时以及何时稍差。

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小明的日子”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情况。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体。

(注:Δ表示本课重点;※表示本课难点。)

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计划

每周

第 17 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卷第9单元《统计》(5课)

可伦

赖伟华

截面组

主要的

舒建梅

教学办公室

主要的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知识

1。能够识别象形统计图表,并根据图表回答相关问题;

2.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一组数据信息,简单组织并绘制简单的象形图。

基本

技能

1。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有数据整理过程的初步经验,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实际的统计操作。

班级

划分

班级

教学

目标

课程

1

2

内容

最喜欢的水果

迎接新的一年

目标

Δ※1.利用有趣、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有数据整理过程的初步经验,了解象形统计图表和简单的统计表格,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Δ※1.通过数学活动,产生统计的需求,让学生积极参与。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和难点

1。能够收集和处理数据,并能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 开展活​​动并生成需要统计的数据收集。并在有趣的情况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解决难点

方法

1。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2.了解基于操作进行统计的必要性。在统计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Δ表示课程重点;※表示课程难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