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3-09-19 14:0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土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文化资源,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幼儿园改革的现实要求。幼儿在园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将生活背景渗透在教育中,全面综合地方文化资源是真实的、生机勃勃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
第一篇:家乡文化论文范文
北京文化庙会之旅:到达你的家乡
2016年2月20日,“北京地坛文化庙会·台北之旅”在台北花博园争艳馆举行。图为“唐人坊”中的绢人(王斯璇/摄)
米白色夹克,深青色长裤,84岁的台北市民陈秀琴腰背微曲,手里端着一小碗刚出锅的年糕细细咀嚼。他时而踱步于人流中,时而驻足于内画壶、玉石雕刻、唐人坊一个个摊位前。
彼时的台北市花博公园争艳馆,人声鼎沸,商贾喧闹。画糖人儿师傅旁齐齐围着一圈小孩子,眼神发亮。
这是陈秀琴第三次来赶庙会,这也是北京地坛文化庙会台北之旅的第三年。“就像老朋友又来了。”陈秀琴说。
家乡人
在台湾已生活69载,陈秀琴对庙会的最初印象,还是那“记不太清楚”的儿时的城隍庙,“坐电车,四大公司、大世界随便跑。”
自2014年地坛庙会来台,这就成了陈秀琴每年春节的新盼头。2016年正月十五这天上午,他早早就来到场馆,等着下午庙会开门。“吃吃道地的小吃,看京韵大鼓、听相声,不错啊,回家乡的感觉。”
和陈秀琴钟爱炸糕不同,二十多岁的孙子更钟情于场馆一隅的煎饼果子。“煎饼哥”李伟手脚麻利地又将一勺面糊浇在鏊子上,摊平、打鸡蛋、刷酱,薄脆的煎饼在铲子下“咔嚓”作响。“已经数不清这是今天的第多少个了。”他甩甩手臂。而排在队尾的市民被告知“一个多小时”后才能排到,依旧笑脸盈盈,只为一品“舌尖上的北京”。
和前两届庙会不同,这次的展位有取有舍,“我们精选出21家具有传统文化优势,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号召力的摊商出展,其中囊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民俗、特色小吃四大类。”活动承办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公司(下称“北京文服”)总经理王京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在台北办庙会的初衷,是想把北京的庙会文化带到台北,让台北民众感受到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茂非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老舍《北京的春节》中,庙会是北京春节正月初一的大节目。“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之于北京文化,是一个“乐儿”,攒人气儿。
这恰恰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周茂非说,“毕竟两岸人民同胞、同祖、同根、同文化,咱们带来的北京小吃、非物质文化传承代表作都反映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把两岸的人心拉近。”
“为什么喜欢来台北演出啊?因为台北的观众最热情!”京腔十足的相声《礼仪漫谈》上演,台下掌声连连。
72岁的张爱莲(化名)在人群中乐不可支。已连续三天来捧场的她,依旧为台上抖落的包袱捧腹。
“实在是太好笑了。本来我每天晚上三点睡到第二天十一点,为了看这个节目我七八点就爬起来了。”她软糯的台湾腔学着台上的口技演员,特意卷起儿化音。“我旁边的年轻人笑到举着手机都抖。”
因为年轻时“在舞台上扮歌星跳舞,很苦地苦过来,所以知道相声演员都这样,把人生的苦吞下去,乐带给别人。”张爱莲在大笑之余格外感动,一早特意跑去买“红圆”专程带来送给台上的年轻人。
“我妈妈最会做这个了,糯米做的,很像麻薯,很Q很香,一年只有元宵节和重阳节才有。”张爱莲说。第二天又跑去买,“没买到,买了糖炒栗子,我知道北京也有,我应该送一些台湾不一样的小吃,我再想想看明天送什么。”
2016年2月20日,“北京地坛文化庙会·台北之旅”在台北花博园争艳馆开幕(王斯璇/摄)
2016年3月25日,“中华文化世界行”在曼谷启动
传承与商业化
“提供更多适合台北市民需要的、想听到的、看到的、品尝到的好产品尤其重要。”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淼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台北的市民特别踊跃,很多场景非常感人。我们长途跋涉、远道而来,最需要看到的是游客互动,面对面的参与。无论是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还是市民,大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非遗传承人的到来,无异为庙会增光添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团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凤琴的摊位前,观众屏气凝神。学手艺五十余年来,各色团花剪纸式样早已谙熟于心,张凤琴无需绘图,剪刀翻飞几下的工夫,代表福禄寿喜财的梅花便团团圆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老老少少对满墙的剪纸无不称奇。
“这次来台湾,我们还有一个交流,就是如何让这种能够代表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在我们的平台上发扬光大。”王京说。
不止此次参会的绢人、面人、内画鼻烟壶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在逐渐消失,一个是没传承人,第二是传承在当代很难发展,不能实现商业化。”
王京以绢人为例介绍,北京绢人作为老北京特有的汉族民间艺术品,取材于民间故事中的喜剧人物,通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精细工序,手工制成栩栩如生的玩偶。因其肌肤以绢纱制成,服饰亦多为彩绘丝绸,因此成为“绢人”。
“绢人是老北京非常小的技艺,在当代几乎已经消失。”王京说,“一方面技艺太复杂,另一方面产品成本太高,很难实现商业化。”
从事中国人偶创意生产的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现了老北京绢人,“他们就和老艺人谈,能不能把绢人的技术稍加改造,实现商业化。”王京说,“原来绢人人脸是用绢纱一层一层贴出来的,现在改为软陶或者硅胶制作,大大缩短了生产工期,生产的整个难度也大大降低,但核心的东西还在。”
同时,唐人坊从全国农村选拔了一批有刺绣基础的女孩子,进行绢人生产培训,“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突破了绢人艺术商业化、市场化的瓶颈。”
此次庙会上,仅十天的时间,唐人坊带去台北的绢人实现“十天销量10万元人民币,供不应求。”王京说。
“到达他的家乡”
在其后“中华文化世界行走进曼谷”的地坛庙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北京文服启动“匠心中国”项目,聚焦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商业化。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人头攒动的庙会一侧,静态展示区优雅沉静。“通过‘雅集’活动共同品茗、抚琴,通过中华传统的茶道、香道让大家感受到一种意境,与庙会文化相得益彰,动静分开。”张淼说。同时,主题为“华夏好丹青”的画展让曼谷市民不禁感叹,“以前电视里的中国书画,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真的太精美了。”
“‘华夏好丹青’在国内选了十位顶级画家作大师指导,我们帮他们海选,通过背靠背的投稿方式,从1500名年轻画家中选择55人,大师对其进行培训。”王京介绍说。
而在55名青年画家的培养过程中,北京文服又组织他们去培养京津冀乡村美术教师,将技艺继续传递下去,为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己之力。“让它发扬光大的同时,一定要实现商业化价值,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它、接受它。”王京说。
而庙会只是起点。“北京还有白云观庙会、厂甸庙会、龙潭湖庙会等很多有亲和力的民间文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白云观的打金钱、摸石猴用虚拟的手段展示出来,让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年轻人能够体验北京节庆文化。”张淼说,“通过文化消费产品服务,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境界提升,将东方文化的内敛深邃、感情的丰沛都体现出来。”
“北京作为首都,其中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文化,对外交流包含其中,承担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形成的责任。”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说。
在他看来,“历史上在文化走出去这方面,我们缺乏商业开发的基因。文化交流、文化事业是我们一直做得比较好的,但是我们还缺乏做文化产业的经验,至少缺少这个基因。如何处理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并且实现两条腿有机协调,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地坛庙会走进曼谷,“我们想把文化庙会提升为‘中华文化世界行’,在庙会基础上在对中国文化做一次精准定位。全力打造文化设计平台,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先行,采取自营及合作的形式,精准定位文化输出领域,制定量化标准。在政府扶持基础上加大市场力度,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王京说,“这一定是条大船,很多文化企业、项目放到船上,带着走出去。”
“不止庙会,还有很多方式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周茂非说,“比如采取更多方式支持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建立分支机构,甚至收购国外主流的、热门的剧场,形成北京特色乃至于中国特色的文化演出,这也是文化传播与传承。”
无论如何,“文化要到达他的家乡。”冯奎说,“这里面有大量的评估问题,比如心理评估、社会评估、赠予评估等一系列。如果没有这个,很难讲我们的文化到底走到哪里去了,到底走得怎么样了。”
作者:王斯璇
第二篇:家乡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
摘 要:本土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文化资源,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幼儿园改革的现实要求。幼儿在园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将生活背景渗透在教育中,全面综合地方文化资源是真实的、生机勃勃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
关键词: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探索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5.14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石狮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石狮不但有美丽的自然资源,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古老传说的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远近闻名的服装城、轻纺城、辅料城等品牌文化,以及南音、舞狮、拍胸舞等民间艺术,这些本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尝试着将家乡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使幼儿对本土文化产生了解和探索的兴趣,发挥本土文化资源活动课程的功能,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的教育过程。
一、创设本土文化特色环境,营造乡土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创设环境的过程,也是我们开发课程的过程。环境的渗透即再现文化的过程。因此,我园注重环境的细节创设,在每一处均体现本土文化的气息,让幼儿时刻感受本土文化的多样和内涵,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各个功能室的环境设置中处处都体现了石狮本土文化,结构室的走廊张贴闽南古厝、番仔楼、古卫城等具有石狮特点的图片;生活坊的内外环境展示各种家乡名小吃;美术室里呈现出浓浓“狮情画意”的师幼作品;创设本土游戏馆,有“南音馆”“永宁煎包”“灯谜阁”“妆糕人”等。
班级环境也根据本土文化主题内容进行布置,“我和鞋子做游戏”,体现石狮闻名的富贵鸟的鞋品牌文化;“服装加工厂”体现石狮服装名都的品牌……通过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幼儿主动去学习,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又为环境的再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开发、生成家乡本土文化特色课程,激发爱家乡情感
本土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文化韵味,还能作为载体,开发和生成具有家乡本土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课程。
如我们充分围绕石狮丰富的服装与鞋产业特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整体性、和谐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挖掘有价值的,与服装、鞋产业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线索,在探讨、研究的基础上衍生,展开链接,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主题活动“鞋子哒哒响”“多彩童装”“穿在石狮”“狮城辅料”,将有价值的产业元素、品牌文化、服装与鞋子的特点等进行挖掘和筛选,整合成相关的主题线索。
挖掘闽南小吃文化,开展“舌尖上的石狮”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制作、品尝各种闽南小吃。挖掘海洋文化,开展“我爱大海”“渔家海鲜”“船儿用处多”等主题活动,带幼儿到“黄金海岸”“石湖码头”春游,了解各种类型的船只,让幼儿织渔网、玩贝壳、卖海鲜,多渠道丰富幼儿主题经验。
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我们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幼儿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幼儿快乐、均衡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开展本土文化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发展
(一)民俗文化融入艺术课程
闽南本土民俗作为闽南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信仰中形成的本地文化,丰富生动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祥芝渔业文化、永寧古卫城文化等;有本土节日习俗文化,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冬至祭祖、吃圆子,端午沐艾草浴、看龙舟、吃粽子习俗等;还有民间艺术文化,如有拍胸舞、南音、高甲戏、闽南童谣等。我们本着以闽南本土民俗资源为载体,以本土音乐、乐器、游戏、童谣为基础,挖掘闽南本土民俗中有价值的艺术教育资源,寻找乡土资源和幼儿艺术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幼儿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本土艺术文化的精髓,为本土艺术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造性地构建园本艺术课程。如闽南童谣表演《老鼠仔,钻壁孔》《仙人球》;邀请舞狮队、高甲戏、拍胸舞等民间艺术团体来园演出,开展韵律活动《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尝试表演高甲戏《群丑献艺》《老鼠嫁女》等;制作各种乐器,开展节奏乐课程;结合节日民俗文化开展《春花》《润饼》《赛龙舟》等美术创作。创设“民俗道具区”,投放各种辅料、废旧纸皮、瓶子等让幼儿制作各种道具,让幼儿通过欣赏、摆弄、交流等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受乡土民俗艺术的美。
(二)民间游戏融入健康课程
幼儿民间游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幼儿园实践过程中,民间游戏展现了它们新的生命力。我们通过民间游戏主题的亲子运动会、亲子器械操作等不仅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民间游戏的好玩和有趣,更是在参与游戏器械的实践操作和探索玩法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民间游戏的精髓。与此同时,我们将“跳山羊”“滚铁环”“丢手绢”“舞狮”等游戏融入幼儿园健康课程和一日的各个环节之中,将轮胎、狮子头、陀螺、铁环、冲天炮等器械投放到运动区。幼儿从材料器械、玩法上都进行了一定创新,运动经验从中得到丰富和积累,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三)品牌文化融入游戏课程
石狮素来以“服装之都”享誉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勤劳爱打拼的石狮人将辅料和服装大集合,建立起了一座座服裝城、辅料城、轻纺城,并创立了众多富有石狮特色的品牌。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又是幼儿个性化教育的最佳手段。我们将品牌文化融入到区域游戏当中,充分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摇篮。
例如,语言区投放自制书籍《“辅料厂”半日游》和《石狮走透透》;益智区提供毛绒球、商标、松紧带;美工区提供各种辅料制成的帽子、鞋子、衣服,还有白色T恤、胸章、商标、辅料小花、各种布料等,供幼儿制作衣服;创设设计工坊、缝制工坊、纺织工坊,让幼儿裁剪、缝制包包和服饰,编织围巾、织布、用毛线制作小玩偶等。幼儿带着兴趣投入到区域游戏中,充分认识和领会石狮的服装品牌文化,设计自己的品牌。
而作为旅游品牌,石狮山海交融,滨海旅游优势独具,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是指引华侨归乡的明灯,永宁古厝、宗祠、家庙则是连接闽台侨乡的纽带。为此,我们将旅游品牌文化融入幼儿园结构游戏、角色游戏。在结构游戏中,我们开展“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海丝三宝的建构活动;开展“永宁古镇”主题建构,再现“永宁老街”“红砖古厝”“杨家大楼”“永宁古卫城”等飞檐翘角、琉璃燕仔尾、单层的一厅几房式建筑特点;欣赏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的工艺。挖掘旅游品牌中的特产资源文化,如闽南小吃文化。在石狮有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名小吃,土笋冻、碗糕、菜粿、润饼菜、芋圆、粽子、牛肉羹等,饮食习惯与文化传统已经融入石狮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将其融入角色游戏,制作“玉湖豆腐”“甜粿”“永宁煎包”等,游戏中幼儿动手又动脑,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并在游戏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家乡本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凸显园所文化特色和办园特色,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对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汀兰.幼儿园课程整体优化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4(2).
[2]林燕.把“本土文化”教育纳入幼儿园课程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4(5).
[3]金雪芳.让家乡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J].学前课程研究,2008(5).
[4]许瑜瑜.闽南本土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洪素芳(1974.1— ),女,汉族,福建石狮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作者:洪素芳
第三篇:家乡传统文化实地调研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摘要: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化发展特色,这些文化特色组成了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很多的促进性。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更加具有深刻性,这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有一定的感染性,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影响学生,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渗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把家乡文化和学科学习结合起来,达到知识性和文学性、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家乡传统文化;实地调研;问题;解决方案
在我们家乡有许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影响着我们几代人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把这些传统性的知识淡忘了,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走出人们的视线,许多青少年更是熟视无睹。能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传统文化有系统认识的人更是很少,其实文化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教师能够深入的进行实地调研,走到生活中去,了解家乡文化,并且把这些传统文化以校本研修的方式进行教学,编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内容,以系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的学习,由学习才能够上升为喜爱,这种喜爱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对于发掘学生的文化意识有一定的感染性,也会让学生把这些情感形成具体的对家乡的热爱,这种情感是非常珍贵的情感财富,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思想情感引领。作为中学教师要多方调研,能够排除各种困难,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解决问题,最终能够获得更加具有引导性的家乡传统文化知识。
一、家鄉传统文化实地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当地是土家族居住地,早在多年前,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国家和政府都致力于发展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地方完成了国家级、市级、县级五十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项目非常多,还有三十多个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众多,要想把这些项目都整理出来,以文字和图片收集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走访的人很多,需要协调的地方也很多,需要在调研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要有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这些调研的内容,而对于在中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只能够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完成,而我们的课余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许多的传统文化发源地距离我们学校较远,道路崎岖,一天的时间不能够完成系列的调研任务,这给校本课程的研修带来一定的阻碍。
真实性、艺术性是对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必须要保证的一项内容,我们虽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视频资料,更有一些资料可以通过当地的博物馆提供,但是如果想要以校本课程的形成进行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在众多的家乡传统文化中挑选极具地方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具有代表性,更要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性,能够结合现行的教材进行教育,让课本内容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和促进,这样的教育教学内容才更加具有融合性,而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编写经验较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也较少,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留心记录,在教研活动中挖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积累,这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家乡传统文化实地调研过程中针对困难解决的方案
1、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调研多样性
由于我们石柱县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在撰写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进行筛选,更要针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予以突出,为了能够达到对比性,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都罗列出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活动,调查人们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综合考察得出的结果才更加具有说服力,然后再选取最具有说服性和感染力的地方传统文化,这样的选择更加符合当地人们的意愿,选取出来的内容也更加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对于当代人的教育也最具特色,更加贴近于人文性。课堂教学和当地教育是相互依存的,教师要能够把当地的资源和课本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依托,进行拓展性的教育,以当地的家乡传统文化教育为契合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渗入家乡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更加具有整体性,体现地方特色。
2、充分发挥身边的家乡传统文化资源力量
为了能够更好的起到借鉴性作用,教师在家乡传统文化的调研过程中,还要把学校里的教师发动起来,因为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很多,这些人中有许多的家庭成员就是某一项家乡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身边人的资源能够为调研活动带来很大的便捷,也能够节省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我们可以把这些身边的调研人员都发动起来,走访身边最具有话语权的人,以一个爱好者的身份加人到调研活动中来,在调研活动中,不但能够编写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教材,还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先了解当地的家乡传统文化,才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
三、立足于家乡传统文化,开展家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要想把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而传承不是光知道,更不是光靠了解其发展历史就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需要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实际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甚至去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学习并且掌握一定的家乡传统文化活动方式,才能够更好的发扬。在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前,教师可通过制作关于传统文化的黑板报、在教室张贴传统文化的海报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相关音乐或相关影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或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就自己了解和喜欢的传统文化进行交流、讨论。学校还可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邀请相关专家给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消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多方走访,调查和研讨家乡传统文化活动情况,针对学生的体验进行调整教育教学方向,这样编写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能够突出学生的兴趣,以校本课程研发为目标的家乡传统文化调研活动才更加具有实践性。
总起来说,教师在家乡传统文化调研的过程中要能够排除困难,多方走访,有针对性的进行编写,让家乡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沈明远.浅析党校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J].山西农经,2016(14):124.
[2]孙天慧.试析传统文化在党校文学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J].赤子,2015(24):256.
[3]雷斌慧.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初探[J].教书育人,2021(03):81-83.
作者:周丽娜